OLED是1987年出生于香港的美籍华裔教授邓青云先生首先发现的,并且由此开始了对OLED相关技术的研究,并且获得了“OLED之父”的美名。最初OLED技术一直掌握在柯达公司手中,但可惜的是属于文艺派的柯达公司手中掌握了一系列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但没有将其转化成生产力,OLED并没有让柯达获得太多的商业利益。
柯达曾经推出过OLED数码相框,但没有将OLED发扬光大
(注:本图片来自于网络)
1990年后,科学界人士就发现了OLED技术的潜力,即使在那个时候LCD液晶还没有普及,就有很多专家将其看作是未来的趋势了,并且列举了OLED一系列好处,给它戴上了“王冠”。随后OLED开始分为两大技术体系:低分子技术与高分子技术(也就是PLED),其中低分子OLED技术主要由亚洲厂商掌握,如韩系、日系以及中国厂商;而PLED高分子技术则主要是欧洲厂商在主导,如英国的科技公司CDT等等。但由于低分子OLED更容易实现彩色化,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OLED成品基本上都是来自亚洲的厂商。
日系大折叠手机非常偏好于使用PMOLED屏幕作为外置屏幕,如图中的夏普920SH
(注:本图片来自于网络)
OLED自身也分为两种:AMOLED和PMOLED。其中PMOLED制程相对简单,结构单纯。但缺点是不容易制作成大尺寸,并且通常只做成单一的颜色显示。这样PMOLED在早期会使用在日系翻盖手机的外屏上,用来显示时间、日期以及来电信息。此外部分音乐播放器也会使用PMOLED屏幕,如索尼MD播放器MZ-RH10MD就首次使用可以显示5行文字的PMOLED屏幕来显示歌曲信息,尽管没有在国内销售,相信还是有不少索尼粉丝都收藏过这款产品。
而AMOLED则可以做成大尺寸显示设备,并且色彩更加丰富,但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当苹果发布iPhone后,市面上的手机的外形被统一定位成直板+大屏幕的样式,不再需要外屏,这样PMOLED几乎已经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
推荐经销商